Q

请帮我解释一下气凝胶的孔结构是怎么形成的?如果用3D打印出类似的孔结构,也是气凝胶吗?

A

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, 我来帮你从原理定义两个角度解释一下:

一. 气凝胶的孔结构是怎么形成的?

气凝胶通常采用溶胶–凝胶(sol–gel)法 制备。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:

(1)溶胶形成(Sol)

· 前驱体(例如四乙氧基硅烷 TEOS)在溶液中发生水解–缩合反应。

· 大量纳米级的 SiO₂ 粒子在液体中逐渐生成并均匀分散。

(2)凝胶化(Gelation)

· 随着缩合反应继续,这些纳米粒子会通过化学键或氢键连接成 三维网络骨架。

· 在网络的孔隙间仍然充满着溶剂(通常是醇类或水)。这时的结构就是“湿凝胶”。

(3)干燥(Drying)

· 关键步骤是把孔隙中的液体去除,而不破坏脆弱的三维网络。

· 如果直接蒸发,毛细力会导致孔塌陷。

· 所以采用 超临界干燥 或 常压疏水改性+慢速干燥,把液体替换为气体,同时保留网络。

· 最终得到一种 纳米尺度的多孔结构(孔径通常在10–100nm,孔隙率 80–99%),这就是气凝胶独特的“空心骨架”。

总结:气凝胶的孔结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纳米粒子网络+特殊干燥工艺共同形成的。

 
二. 如果用3D打印出类似的孔结构,也是气凝胶吗?

严格来说不是。原因有两个:

(1)本质差异

· 气凝胶的孔隙是自组装+化学反应自然生成的,尺度在纳米级。

· 现有的3D打印(即便是多材料打印)通常只能做到微米级或更大,难以重现那种纳米网络。

· 打印出来的多孔材料可以叫 多孔结构体(porous scaffold),但不等于气凝胶。

(2)定义问题

· 国际学术界普遍把气凝胶定义为:由溶胶–凝胶过程得到的湿凝胶,经适当干燥工艺后保留其纳米多孔结构的固体。

· 如果材料不是通过这种化学途径得到的,即便形貌相似,也通常不会被归类为“气凝胶”。

(3)不过有趣的地方是:

· 若未来的3D打印技术能在纳米尺度精确构筑三维网络,并能保证极高孔隙率和低密度,理论上可以制备“仿气凝胶”或“3D打印气凝胶”。

· 现在已有研究尝试用3D打印墨水+溶胶–凝胶体系打印出气凝胶前驱体,再干燥得到真正的气凝胶结构。这样做就可以称为“3D打印气凝胶”。

简单结论:

· 气凝胶的孔结构来自溶胶–凝胶反应+特殊干燥工艺。

· 单纯用3D打印做出类似孔隙,不会被称为气凝胶,而是“多孔材料”。

· 但结合3D打印与溶胶–凝胶工艺,就可能制备出真正的3D打印气凝胶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请问二氧化硅气凝胶与气相二氧化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?应用领域有什么区别?

A

一、定义与本质区别
       1. 二氧化硅气凝胶(Silica Aerogel)

· 制备方式:通过溶胶–凝胶法(Sol–gel)形成三维二氧化硅网络,再经过超临界干燥制备。

· 结构特征:纳米级三维连续网状结构,孔隙率高达 80–99%,属于典型的多孔轻质固体材料。

· 物理属性:

o 极低密度(0.003–0.2 g/cm³)

o 极高比表面积(500–1200 m²/g)

o 超低导热系数(最低可达 0.013 W/m·K)

o 良好的透光性(可见光透过率最高超过 80%)
       2. 气相二氧化硅(Fumed Silica / Pyrogenic Silica)

· 制备方式:主要通过四氯化硅(SiCl₄)在氢氧焰中水解得到,属于化学气相法。

· 结构特征:无定形纳米颗粒(直径 7–40 nm),比表面积高,但颗粒间以弱聚集状态存在,不是连续多孔网络。

       · 物理属性:

o 白色轻质粉体

o 比表面积高(200–400 m²/g)

o 增稠、触变性强(能大幅提高液体体系黏度)

o 吸附性好


二、应用领域区别

       1. 二氧化硅气凝胶

· 建筑节能:墙体、屋顶、幕墙、历史建筑改造的超薄保温层

· 新能源:动力电池隔热防护、储能系统热管理

· 石化/工业:管道、设备的高温隔热

· 航空航天:航天器隔热层(NASA 曾用于火星探测器)

· 光学与声学:高透光绝热玻璃、声学吸波材料

· 环保:吸油材料、空气净化滤材

       2. 气相二氧化硅

· 橡胶/塑料:补强剂,提高强度和耐磨性(特别是硅橡胶)

· 涂料/油墨:增稠、防沉降、提高触变性

· 胶黏剂/密封剂:改善流变性能

· 医药/食品:作为抗结块剂、载体

· 化妆品:改善质感和延展性


三、总结

       1.本质区别:

o 气凝胶 → 三维纳米多孔网络(超轻、超隔热)

o 气相二氧化硅 → 纳米颗粒粉体(流变助剂、补强剂)

       2.应用定位:

o 气凝胶 → 高性能隔热、光学透明、特种应用(高附加值材料)

o 气相二氧化硅 → 大宗工业助剂(成本低、应用广泛)

要形象理解的话:气相二氧化硅像“纳米粉末调味料”,主要用来改善体系性能;气凝胶则像“纳米海绵骨架”,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性材料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气凝胶的干燥方式有哪几种?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说乙醇超临界干燥方式制备的气凝胶是纳米孔结构最均匀、热稳定性最好的气凝胶?

A

一、气凝胶的干燥方式与区别
       气凝胶制备的关键步骤是干燥,需要在去除溶剂的同时保持三维纳米孔结构。主要方法有:
       1. 常压干燥(APD) 

o 工艺成本相对较低,但容易产生收缩和孔径不均,性能下降,同时溶剂后处理的成本偏高,很容易造成VOC排放超标。
       2. 冷冻干燥(FD)
       o 通过冰升华去除溶剂,但易产生大孔或结构塌陷,微观完整性差。
       3. 超临界 CO₂ 干燥(CO₂-SCD)
       o 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,孔结构较好,但需要多次溶剂置换,孔分布不够均匀。
       4. 超临界乙醇干燥(EtOH-SCD)
       o 在乙醇超临界状态下直接干燥,避免界面毛细力破坏。
       o 孔径分布最均匀,孔隙率高,比表面积大,热稳定性优异。
       o 制得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在 500–1000℃ 条件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。

       总结:乙醇超临界干燥制备的气凝胶,孔结构最均匀、热稳定性最好,是高端应用的首选。

二、IBIH 乙醇超临界法二氧化硅气凝胶评价
       1. 技术优势
       o IBIH 采用乙醇超临界干燥工艺,掌握大尺寸水平超临界干燥设备核心技术。
       o 已实现从实验室到万立方米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,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。
       2. 性能特点
       o 孔隙率高达 85–99%,孔径分布集中。
       o 常温导热系数低至 0.016 W/(m·K)。
       o 在 500–1000℃ 下保持骨架稳定,热稳定性领先。
       o 可见光透过率 >80%,适合透明隔热应用。
       o 压缩回弹性能好,使用寿命长。

总体评价:
       IBIH 乙醇超临界法二氧化硅气凝胶兼具超低导热率、极高热稳定性和光学性能,代表全球领先水平,特别适用于新能源安全防护、建筑和工业节能和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。
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你好,虽然近几年气凝胶的概念已经被业内熟知,但还是有很多人把气凝胶和气溶胶混淆,请帮我系统地解释一下这两者的区别。

A

一、定义与结构
       · 气凝胶 (Aerogel):通过溶胶–凝胶过程制备的三维纳米多孔固体材料,孔隙率高(80%–99%),比表面积大,内部是连续的固体骨架和大量空气填充的纳米孔。
       · 气溶胶 (Aerosol):固体或液体微粒悬浮在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,如雾、烟、喷雾剂等。其本质是“分散相(颗粒/液滴)+连续相(气体)”的两相体系。

二、 制备方式
       · 气凝胶:溶胶–凝胶法 → 干燥(超临界干燥或常压干燥) → 保留多孔网络结构。常见类型有二氧化硅气凝胶、碳气凝胶、聚合物气凝胶。
       · 气溶胶:通过机械雾化、化学反应、燃烧、喷雾、蒸发冷凝等形成悬浮颗粒。

三、物理性质
       · 气凝胶:固体,超低密度(最低 0.001g/cm³)、超低导热系数(最低 0.013 W/m·K)、二氧化硅气凝胶可实现高透明和高透光,聚合物气凝胶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。IBIH的气凝胶颗粒的可见光透过率可高达80%以上。
       · 气溶胶:悬浮体系,颗粒直径1 nm–100μm,表现出布朗运动、光散射、沉降等特性。

四、应用领域
       · 气凝胶:
       (1)锂电池与电子产品安全防护(隔热、防火);
       (2)建筑节能保温(历史建筑修复、超低能耗房屋);
       (3)工业管道及设备隔热节能;
       (4)航空航天(隔热瓦、火星探测器);
       (5)医学与环保(药物缓释、油水分离)。
       · 气溶胶:
       (1)气象与环境(雾霾、气候变化)
       (2)医疗(吸入式药物)
       (3)日常生活(喷雾剂、香水、杀虫剂)
       (4)工业(喷涂、燃烧、粉尘控制)

五、核心区别总结

对比项
气凝胶气溶胶
形态

固体材料

气体悬浮体系
制备溶胶–凝胶+干燥雾化、燃烧、冷凝
结构
多孔骨架颗粒/液滴+气体
尺寸孔径 1–100nm颗粒 1nm–100μm
用途保温、隔热、航天、能源气象、医疗、喷雾
稳定性固态稳定易沉降/凝聚
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你好,在解释气凝胶制备工艺时,会经常提到“溶胶-凝胶法”,到底什么是溶胶–凝胶法?请帮我系统地解释一下这个化学概念,在气凝胶制备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?除了气凝胶 的制备,还有哪些产品的制备过程会用到溶胶-凝胶法?

A

一、概念定义

溶胶–凝胶法是一种材料制备方法,主要利用溶液化学反应控制物质从“分子或离子级溶液状态”逐步转变为“固态网络”的过程。
       · 溶胶 (Sol):指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液体中的胶体溶液,颗粒尺寸一般在 1–100 nm。
       · 凝胶 (Gel):随着反应的进行,溶胶中的粒子逐渐聚合、交联,形成三维连续的网络结构,并包裹大量液体,形成一种“半固态”物质。

       因此,溶胶–凝胶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从液体 → 胶体 → 固体多孔结构的转变过程。

二、在气凝胶制备中的作用

       气凝胶的制备通常分为三个核心步骤:
       1.溶胶形成:以金属醇盐或无机盐(如正硅酸乙酯 TEOS)为前驱体,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生成含纳米颗粒的溶胶。
       2.凝胶化:随着反应推进,溶胶中的粒子逐渐连接,形成三维网络凝胶。此时液体仍填充在孔隙中。
       3.干燥 :通过超临界干燥或常压干燥移除孔隙中的液体,尽量保持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不被破坏,从而得到多孔固体——气凝胶。 溶胶–凝胶法在气凝胶制备中的关键作用:为气凝胶提供三维纳米多孔骨架的形成机制,决定了气凝胶的孔径、比表面积和最终性能。

三、其他应用领域

       除了气凝胶,溶胶–凝胶法在很多高性能材料的制备中也有应用:
       · 光学与电子材料:光学薄膜、抗反射涂层、光波导、半导体氧化物。
       · 陶瓷材料:高纯度、超细陶瓷粉体和陶瓷涂层。
       · 催化剂与吸附剂:通过溶胶–凝胶法可获得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氧化物,用于催化反应或污染物去除。
       · 生物医学材料:药物控释载体、生物活性玻璃。
       · 耐高温与防护材料:防火涂层、热障涂层。
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气凝胶在动力电池安全防护中的作用与工作原理是什么?

A

一、主要作用
       1.隔热防护:阻断热失控高温向相邻电芯传递,降低热扩散风险。
       2.阻燃防火:无机材料不可燃,在高温下形成稳定骨架屏障,延缓火焰蔓延。
       3.轻量化:密度远低于云母等传统材料,几乎不增加PACK重量。
       4.结构适应性:可制成毡、片、涂层、复合板,适用于电芯间隔、模组壳体、上盖/底板等多部位。
       5.运行稳定性:在日常充放电中,平缓热应力波动,维持电芯工作温区,延长循环寿命。
       6.全生命周期保护:与传统材料相比,气凝胶在压缩状态下导热系数反而更低,同时具备良好的回弹性,能长期适应电芯膨胀、收缩应力,特别在电池寿命后段仍能保持甚至增强隔热防护性能。

二、工作原理
       1.纳米多孔绝热机制
       气凝胶孔隙率高达 80–99%,孔径(2–50 nm)小于空气分子平均自由程。这使得三种主要热传递途径被显著抑制:
       · 气体导热:孔径小于空气自由程,空气分子难以形成有效传热。
       · 固体导热:纳米孔结构形成的骨架细而漫长,降低热流路径和速率。
       · 对流传热:孔径极小,无法形成宏观气体流动。
       综合效果:气凝胶热导率(~0.013–0.020 W/m·K)比静止空气还低。
       2.延迟热失控传播
       · 当单体电芯过热时,气凝胶垫片隔绝热量,减缓热传递速度。
       · 为BMS和车辆安全系统争取十多分钟的应急反应时间(断电、释压、灭火)。
       3.无机阻燃屏障效应
       · 硅基气凝胶在高温下不会燃烧,反而形成惰性硅质骨架。
       · 这一层骨架阻止火焰和热量继续扩散,起到“防火墙”作用。
       4.压缩增强绝热效应
       · 与大多数材料相反,气凝胶在压缩状态下孔隙结构更致密,导热率更低。
       · 长期使用过程中,即便电芯膨胀/机械应力作用,气凝胶仍能保持甚至增强绝热性能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中文 中文
本网站使用Cookie

本网站使用Cookie

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来收集用户访问的统计数据,以便为您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。cookie是放置在您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的小文本文件。Cookie仅包含匿名信息。Cookie被大多数网站使用,对网站正常运行至关重要。欲了解更多信息,请阅读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隐私声明

好的

产品咨询